返回

工業霸主

首頁

請作者注意重工業發展的需求與支撐

書友“馬克沁重機槍”提出:

  Need是需求,Want是需要。二者并不一致。

  希望作者統籌考慮,寫大視角下的工業化與設備制造業。把握產業歷史、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尤其是需求的體系與系統的需求。

  談談歷史

  唯一的工業化積累是蘇聯的幫助。全鏈條全體系的幫助是罕見機遇。遠遠不是59年償債就能還的。

  以后的中美蜜月期就小巫見大巫了。因為這時候“真需求”出現了,一切都要錢:

  1978年引進的4套30萬噸乙烯成套設備,直到80年代末才建設。

  寶鋼二期據說花光了所有外匯積累。

  紡織業并不是小產業,恰恰幾乎是唯一工業規模的資金來源,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起碼貢獻萬億人民幣與前期原油和礦業外的幾乎所有外匯。

  ————————

  談談(原始)積累

  新中國的重工業發展是非常艱苦的,是工農剪刀差積累出來的,人家歐美工業化是殖民地販毒販奴軍火賠款等等來的。盡管不義但是工業需求是切實有效需求(即能用硬通貨支付購買經費)。

  中國卻很少提及重工業的“有效需求”問題,問題是工業化花光了紡織業農業手工業但并不感恩,相反口號不少,動不動喊發揚覺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但是農業畢竟只價值生產,壓根沒有剩余價值。剪刀差畢竟是權宜之計。而紡織業提供資金積累居然達到40年。讓沒剩余價值和低剩余價值的中國產業與列強的殖民等高利潤方式拼當然辛苦。

  談重工業、裝備工業一定要談“需求”的歷史演化。畢竟引進的設備所花的外匯是紡織業和礦業等低端產業積累來的。

  ——————————————

  談談80-90年代的老工業衰落

  其實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陣痛,就是需求與支撐帶來的。

  80年代改革開放一旦真實需求暴露出來,當然原有設備工業會遇到危機。改革開放前的重工業發展基本不是來自“有效需求”而是“國防需求、戰略需求”是犧牲紡織業、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而恰恰紡織業、輕工業面對了外貿等有效需求,自然大發展了。

  ————————————

  談談歷史脊索

  真正改變產業面貌的是產業需求、產業鏈、產業集群。是各個環節真實需求需要的釋放與支撐。前蘇聯就有為國防而設備工業畸形化傾向。被全體系全產業鏈打的落花流水。而中國的大發展,城市化、建筑業、交通業、出口加工業等為重工業提供有效需求與必要產業鏈、集群支撐。而金融、管理、技術引進、信息浪潮、國際交流、新型戰爭沖擊、等等都為中國工業化產生深遠巨大影響。

  懇請作者把握系統集群視野視角下的重工業和重工業中的設備產業。